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,是一種早期癥狀隱蔽的癌癥,容易與多種疾病相混淆,腸癌生長較慢,有較長的時間限于局部,早期發(fā)現可手術根治。腸癌的癥狀也因人而異,表現的不太一樣。
數據顯示,好多腸癌病人因醫(yī)生和病人本身的疏忽而被誤診。與大部分癌癥發(fā)病率逐年下降相反,世界上腸癌的發(fā)病率正以年均上升,而上海的調查顯示,我國腸癌發(fā)病率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幾倍,達到年均挺多的。腸癌早期有以下表現。
便血:腸癌早期病變僅限于黏膜,可無癥狀,或僅有排便習慣改變。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時,即可出現便血,血色多淡暗,粘附于大便表面。糞便鏡檢可發(fā)現紅細胞,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。對有血便或持續(xù)大便潛血陽性病人,應首先考慮到有大腸腫瘤的可能,并應做進一步的相關檢查;
黏液便和膿血便:癌腫破裂時,大便中常帶有鮮紅或暗紅的血液和黏液,且糞血相混;
排便習慣改變:大便次數由原來的每天一次變成兩三次,每次大便完畢后有大便不盡的感覺;
腹瀉或便秘交替:若有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癥狀,就可能是因為癌瘤的生長影響了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,就應該考慮癌變可能;
腹痛和腹脹:腸癌患者因腸道梗阻會腹脹、腹痛,其中腹痛的發(fā)生率較腹脹的發(fā)生率高。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,程度輕重不一,多為隱痛或脹痛;
貧血與消瘦:隨病程進展,病人可出現慢性消耗性癥狀,如貧血、消瘦、乏力及發(fā)熱,甚至出現惡液質,并經常伴隨著疲勞和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,與便血、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。
當有以上表現時就應該考慮癌變可能,最好去做結腸鏡檢查,這是目前早期診斷大腸癌的有效手段。一般來說,早期直腸癌癌腫較小,未發(fā)生擴散轉移,其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,早期直腸癌切除后的幾年生存率挺高,術后可一定時間內采取放化療、中醫(yī)藥等治療等手段以防止復發(fā)?;颊呖梢赃x擇配合服用的中藥人參皂苷護命素,提高治療效果,提高生活質量。
部份圖片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,聯系刪除